张旭峰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起初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它流传到太仆寺旗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中部,是典型的蒙汉文化交融地,也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为优质的土壤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
在清末,官方放宽了对汉民耕种土地的相关政策,开始大量放垦,近而引来了大批汉族移民北迁垦荒。现今的太仆寺旗也是当时移民北迁的重要地之一,随着关内移民不断地涌入,之中也有不少的民间艺人纷至踏来,并把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带到了这里。每每冬闲时节众人聚集在一起,哼唱着民歌、舞耍着社火欢快地娱乐着。之后的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其它的艺术元素,像道情、社火、秧歌等,并把蒙古长调、蒙古民歌、好来宝等相互融合,再结合地区方言,在一代代杰出艺人的不断探索创编中,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东路二人台”。
民国初年,打地摊的小班开始逐渐增多,剧目内容也相对丰富了起来,然而该时期的艺人生活状况却十分的贫苦,地位也及其的低下,过着乞讨卖艺的生涯。在那个历史时期,老百姓生活普遍困苦,再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灾年频发,为了养家糊口,很多艺人背井离乡,过着走街窜巷卖艺的日子,所获多为好心人给予少许粮食,也有少数富人施予些钱物来维持艰辛困苦的生活。即使是这样的境遇,“东路二人台”艺人们也为这门走唱史上罕见的戏剧艺术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为“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向前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后,为东路二人台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之前的俗称(“玩艺儿”或“蹦蹦”),正式改名为二人台,二人台因其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在唱腔、节奏等方面有所区别,故又有东西之分。太仆寺旗因地处锡林郭勒盟南端,属东路二人台。此时,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开始由之前的打地摊演出,搬上了正式的广阔文艺舞台进行演出,同时二人台艺人们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极大地鼓舞了艺人们的精神斗志,并且吸引了更多的新人的踊跃加入,使得二人台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蓬勃发展时期。
1958年,太仆寺旗歌剧学校建立,共招收东路二人台学员34名,1961年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停办。
1980年,太仆寺旗文化馆组建业余“二人台歌剧团”,演员大都来自农村的文艺爱好者,农闲进行演出,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为主,内容贴近生活,反映当地民情,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
1985年,正式定名为“太仆寺旗个体二人台剧团”。此时不断的加大对新作品的创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创作的东路二人台小戏《提亲》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业余歌舞小戏录像比赛中分别荣获创作奖和表演奖。
2009年,太仆寺旗把东路二人台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二、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的创新发展思路
1、提高自身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
提高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的竞争实力,培养和吸纳东路二人台优秀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打造名角、创编名剧、建立名团是发展的关键。从长远着眼,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东路二人台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势在必行,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管理、市场、理论等各个门类,全面培养东路二人台艺术人才,及时把学有所成的优秀学员补充到现在的演出队伍当中,为剧团注入新的血液、焕发新的活力。积极恢复行之有效的“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戏曲人才培养传统模式,以缓解目前表演艺术人才断层断档难题。要重视培养“蓄势待发”的青年演员。切实珍惜他们的青春,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人写戏、因戏配人,加大对优秀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固本。积极对“名角、名剧、名团”进行打造,赢取品牌效应。重视名角、创编名剧,名角以名剧而扬名,名剧以名角而盛传,近而打造出一个名扬四方的剧团。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依托地方区域文化优势,走创新发展道路,努力赢取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2、在创新中求发展
“ 固守不进,等于自焚”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灌以发展的新鲜血液。
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要想在今后谋取更好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不断的挖掘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艺术作品创作。在剧目方面,勤于创作并打造精品剧目,应贴近生活取材,进行艺术再加工,创造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品剧目。密切关注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与审美取向,积极创造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向上的、具有时代性题材的艺术精品。在音乐伴奏方面,以传统二人台乐器作为基础,融入更多的民族乐器、现代乐器等;在表演方面,应将现代歌曲、舞蹈等进行艺术加工并合理的融汇到东路二人台艺术之中。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时代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力求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精神和美好未来的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之路。
3、全新发展定位
“认清形势,找准位置”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太仆寺旗东路二人台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传统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在现今各种新型文化艺术元素的冲击下,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光鲜。新的艺术作品创作后劲不足,优秀艺术演员或退休、或流失,新旧更替难接,人才断层断档难题开始突显,东路二人台的演出市场难以不断扩大,观众也大多集中在爱好二人台艺术的少数中老年群体之中,而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尤为年青人似乎无从谈起对其的兴趣。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尽早的认清时代发展形势,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找准发展方向的定位,东路二人台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表演模式上,没有迎合时代发展精神的要求,缺乏新的优秀作品的呈现,舞台效果陈旧,音乐伴奏上没有很好的把传统乐器与流行乐器相结合等。推陈出新,走创新发展之路,打造东路二人台现代气息感:一是创新剧目发展,剧目素材应贴近现实生活,寻求具有时代特性的元素,创作出顺应时代,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把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创作的方向。二是要重视演出舞台效果与演员服装的设计,在呈现优秀传统艺术元素的基础上,极力营造现代气息感。三是在音乐伴奏上以传统乐器作为基础,合理融入西洋乐器和电子乐器,打破以往的演奏格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全新的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走出符合时代发展精神的需求之路。
结 语
太仆寺旗有着供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生存发展的肥沃的文化土壤,并有着悠久的传承发展史,因此对打造“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之乡”,理应立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走创新发展道路。
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动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创新发展理念,逐渐拓宽市场发展道路。俗话说得好“外强不算强,内强才是真正的强”培养杰出的东路二人台艺术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有了优秀的作品方能立足。定位发展方向,明确自身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东路二人台发展问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全新打造东路二人台的现代艺术气息感。使东路二人台戏剧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赢取其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全新优势。